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大藝術家



  實一直以來,我對於奧斯卡入圍影片都沒有太多意見和興趣,但是今年有幾部影片讓我有些心動,其中又以《大藝術家》最讓我期待。天一早衝到高雄買大藝術家電影票,原本還很擔心會爆滿,踏進撥映廳才知道自己白擔心了,偌大的廳中只有熙攘的十幾個人,還蠻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大藝術家》最後也獲得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殊榮,在我看來確實是實至名歸阿。


  
劇情大綱

  George Valentin 是1920年代的默片巨星,名利雙收好不風光,而Peppy Miller 則是一個嚮往演藝生涯的平凡女子,在一場電影播映會後的記者訪問中,George巧遇了Peppy,兩人間的故事由此開始;在Peppy努力下使她進入電影公司當個小演員,又在拍片之中巧遇了George而擦出了兩人間的情感花火。
  然而好景不常,有聲電影崛起,默片漸被世人遺棄, George的事業開始走下坡,但反觀Peppy則日益成名。但她卻沒有忘本,一直不斷偷偷的幫助和關心生活困頓和滿心憤恨的George,甚至願意和他一起合作演戲。然而高傲的George確不願意接受Peppy的幫助,認為自己已然被時代淘汰,便回到故居想結束自己生命,在千鈞一髮之際,Peppy即時趕到阻止了悲劇發生,並向George說"還有一個方法可以改變這一切"......

另類的電影文藝復興


  許多的評論家都認為《大藝術家》是在對默片和好萊烏電影工業致敬,但在我看來呢,這樣的一個拍片手法是一種另類的電影復興動作,誠如文學大師白先勇對其所編之青春版牡丹亭的描述"把舊的經典,加上當代的技術,就是一種全新的再創造",而《大藝術家》在我看來正是在做這樣的事情,重新喚起影像的力量。


  在當今這個影像爆炸的年代,有著各式各樣的噱頭來吸引觀眾,然而《大藝術家》一反當今流行風潮,沒有3D噱頭,沒有誇張特效,更沒有震耳欲聾的音響和狗血劇情,帶領我們回到那個純粹的"影像敘事"之中。沒了使人分神的色彩和音效,反而更能讓人專注於眼前的影像和劇情之中。我深深覺得看完《大藝術家》後並不會如同看其他許多的電影,只徒留下官能上的刺激,反而更絲絲入扣,能夠激起內心許多的美好和滿足。


 


細膩的影像語言


  因為《大藝術家》沒有音效和色彩,所以影像上需要更細膩的表現來傳達訊息,包含演員的表情和畫面取景的安排在我看來都覺得很棒;許多畫面非常有美感,而在畫面之中也往往隱含許多的象徵和意義。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片段如上方照片中Peppy將手穿入George西裝中的一段獨角戲、George在夢中發現萬物皆有聲響,卻只有自己無法出聲的橋段....等(預告片中有超多),實在難以簡單言盡。


  《大藝術家》在我看來也是一部成功結合藝術和商業的電影,沒有院線片的匠氣和藝術片的苦悶(文青),有歡笑有淚水的內容適合任何人欣賞,也值得一再細細品味,如果有機會我會再去多看個幾次吧!假如最近想看電影,卻不知道要看些什麼,那麼,請看《大藝術家》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