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4日 星期三

艷后和她的小丑們


 《艷后和她的小丑們》是今年我看的第二齣台灣國際藝術節的戲,另外一齣看的是Peter Brook的《魔笛》。每年台灣國際藝術節似乎都會有一齣東西合璧式的演出結目;看過去兩年對於這類節目的評論好像都不是非常好,但今年衝著紀蔚然和魏海敏的名氣,還是決定買下票,抱持著忐忑不安的心踏進國家戲劇院。


  看完之後,只能說《艷后和她的小丑們》給我太多的驚喜、歡笑和感動,比我預期中的還要好看很多。這是一齣音樂磅礡優美,演員眾多,服裝佈景華麗的大戲,而使用東方京劇角度詮釋埃及豔后故事一點也不違和。加上魏海敏的美妙唱腔,和紀蔚然的幽默編劇風格,讓接近三個小時的演出笑聲不斷,但也充滿感動,而結尾是我最近看過的戲中最好也最充滿寓意的,印象非常深刻!我想我會把這齣戲和《暗戀桃花源》把在同樣的地位上吧。

  我沒有看過莎士比亞的原著,但我覺得導演在這齣戲中塑造的埃及艷后形象很特別,去表現出埃及豔后在面對真愛(安東尼)時的女人天性表現和面對國家大事的掙扎,而少了王后高高在上的神性之感。特別是在戲一開始時,艷后的獨自鳴唱更道盡面對情感和國家的種種掙扎。

  在莎士比亞原著中占卜者占有很重要的戲份,劇中說道這齣戲時似乎是想要強調命運的無常,唯有命運才能解釋促使埃及艷后和安東尼陷入這樣難解的愛戀和悲劇的原因。但作者在這齣戲中卻將占卜者(算命者)的角色戲份大多刪除,直到戲末才讓他出現,並坐在舞台上,望著舞台上的埃及艷后飲下毒酒前生命中最後的歌唱。這樣的安排在我看來似乎是一種對於命運靜默的抗議和反叛,藉由占卜者的凝視艷后,或者說是凝視命運,似乎也賦予了對埃及艷后生命的一種讚揚和新生。埃及豔后最後的歌唱詞如下,我覺得寫的超好,非常符合戲中想表達的艷后意象,那樣一位敢愛敢恨,遊戲人間的美艷女王。


非命,非運,我一手促成。
是對,是錯,隨他人去說。

任情任性,遊戲人生,
到頭來反被人生遊戲。

福份不幸本應相稱 
福份有多大,不幸也該有多大。

之於家國未曾有誤,
之於愛情未曾踟躕,
今生已足。


後記:

1.戲後座談會人好多,主要演員都穿著戲服出來面對觀眾;而且魏海敏超親民的,很熱情的回答好多問題。

2.中場休息的時候在路上聽的一位老伯伯一直念念有詞,他說這齣戲的唱腔還可以,但是音樂根本亂搞,身段也亂搞....@%*#@。看來非傳統京劇表現手法對於老一輩的人可能還是比較不能接受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