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大藝術家



  實一直以來,我對於奧斯卡入圍影片都沒有太多意見和興趣,但是今年有幾部影片讓我有些心動,其中又以《大藝術家》最讓我期待。天一早衝到高雄買大藝術家電影票,原本還很擔心會爆滿,踏進撥映廳才知道自己白擔心了,偌大的廳中只有熙攘的十幾個人,還蠻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大藝術家》最後也獲得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殊榮,在我看來確實是實至名歸阿。


  
劇情大綱

  George Valentin 是1920年代的默片巨星,名利雙收好不風光,而Peppy Miller 則是一個嚮往演藝生涯的平凡女子,在一場電影播映會後的記者訪問中,George巧遇了Peppy,兩人間的故事由此開始;在Peppy努力下使她進入電影公司當個小演員,又在拍片之中巧遇了George而擦出了兩人間的情感花火。
  然而好景不常,有聲電影崛起,默片漸被世人遺棄, George的事業開始走下坡,但反觀Peppy則日益成名。但她卻沒有忘本,一直不斷偷偷的幫助和關心生活困頓和滿心憤恨的George,甚至願意和他一起合作演戲。然而高傲的George確不願意接受Peppy的幫助,認為自己已然被時代淘汰,便回到故居想結束自己生命,在千鈞一髮之際,Peppy即時趕到阻止了悲劇發生,並向George說"還有一個方法可以改變這一切"......

另類的電影文藝復興


  許多的評論家都認為《大藝術家》是在對默片和好萊烏電影工業致敬,但在我看來呢,這樣的一個拍片手法是一種另類的電影復興動作,誠如文學大師白先勇對其所編之青春版牡丹亭的描述"把舊的經典,加上當代的技術,就是一種全新的再創造",而《大藝術家》在我看來正是在做這樣的事情,重新喚起影像的力量。


  在當今這個影像爆炸的年代,有著各式各樣的噱頭來吸引觀眾,然而《大藝術家》一反當今流行風潮,沒有3D噱頭,沒有誇張特效,更沒有震耳欲聾的音響和狗血劇情,帶領我們回到那個純粹的"影像敘事"之中。沒了使人分神的色彩和音效,反而更能讓人專注於眼前的影像和劇情之中。我深深覺得看完《大藝術家》後並不會如同看其他許多的電影,只徒留下官能上的刺激,反而更絲絲入扣,能夠激起內心許多的美好和滿足。


 


細膩的影像語言


  因為《大藝術家》沒有音效和色彩,所以影像上需要更細膩的表現來傳達訊息,包含演員的表情和畫面取景的安排在我看來都覺得很棒;許多畫面非常有美感,而在畫面之中也往往隱含許多的象徵和意義。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片段如上方照片中Peppy將手穿入George西裝中的一段獨角戲、George在夢中發現萬物皆有聲響,卻只有自己無法出聲的橋段....等(預告片中有超多),實在難以簡單言盡。


  《大藝術家》在我看來也是一部成功結合藝術和商業的電影,沒有院線片的匠氣和藝術片的苦悶(文青),有歡笑有淚水的內容適合任何人欣賞,也值得一再細細品味,如果有機會我會再去多看個幾次吧!假如最近想看電影,卻不知道要看些什麼,那麼,請看《大藝術家》吧。





       

2012年2月19日 星期日

戰馬

       


    




  奧斯卡入圍影片近期要開始要在戲院上映了。談到這次的入圍影片,其中讓我較感興趣的影片是姐妹、鐵娘子和大藝術家這三部,特別是大藝術家讓我分長期待,一定會進電影院去觀賞。昨天中午無聊打開視頻軟體想說看看最近有沒有什麼好看的影片,很驚訝的發現有好幾部入圍的影片已經出現在新片區了!!只能說視頻軟體盜版更新的速度實在是太可怕了,我就先挑史蒂芬史匹柏導演的《戰馬》來看囉。


  對於這部影片讓我最印象深刻的導演的視角(或者說是觀看和說故事的方式吧),用了一個不一樣的角度來描述一次世界大戰的故事。以往拍戰爭片,我看過的影片都是把人做為主角,去呈現出"人"在經歷戰亂的顛沛流離或各種苦難折磨的事蹟;但在《戰馬》中導演以馬做為核心,去描述在"馬"身上所遭遇到的戰爭情景;同樣的戰爭故事使用不同的角度去詮釋後,似乎對這有點老梗和千篇一律的戰爭片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是呀,誰說只有人能說戰爭的故事呢,說不定動物也有很多話想表達呀!!


  再來談談缺點,不曉得為什麼,《戰馬》有點"脫焦"感,感覺劇情不是非常的凝聚,也有點缺乏張力就是了。但是整體來說我覺得還是瑕不掩瑜的,光是體驗到不同的故事視角就讓我非常驚豔了。

2012年2月14日 星期二

濃霧 in NCU






  中央大學是個容易起霧的地方,每到冬季和春季,總會被一層厚厚的濃霧所遮掩,特別是在鋒面來前一天。所以看到霧一方面覺得很美,但也代表著天氣要變冷了。


  被霧所散射的光線有種說不出的朦朧美,原本小小的一個燈泡光源向外瀰漫,點亮原本應該漆黑的空間;有人說這樣的場景很有希區考克經典驚悚片的感覺,但對我來說確是一幅印象深刻的中央大學風景畫。


             百花川














2012年2月1日 星期三

murmuring


我發現,原來感性的人會多想很多很多。
就如我跟你傳簡訊,你會偶爾回我,然後乾脆不回,漸行漸遠。

我們都明白,彼此都不會是最後誰的誰。
我以為我在你身邊多待幾秒,你會多想我一點。

我以為我拼命地和你說話,你會感覺到我多愛你。
我以為我做的,你會明白。

但是,我錯了……




轉錄自facebook社群-你太愛一個人的時候,他就不會很愛你了


只是覺得很符合自己的心情而已 :(

梁山伯與祝英台





          2012年看的第一場戲就獻給經典的〈梁山伯與祝英台〉。話說在家裡就很懶的打文章,放完圖片就想收手了怎麼會這樣。


  在去年底對我來說算是有一段與傳統戲劇的不解之緣吧,從電影〈霸王別姬〉開始到戲劇〈李爾在此〉和〈京戲啟示錄〉;以及校內演出的蝴蝶夢至白先勇老師的新編青春版牡丹亭崑曲演講,都和中國傳統戲曲有關,也讓原本甚少接觸中國傳統戲曲的我燃起了很大的興趣。


  仔細回想起來,高三國文課時老師放了〈青春版牡丹亭〉中遊園的片段當作教材,在昏暗的視聽教室中第一次聽到崑曲演員婉轉悅耳的唱腔,和杜麗娘舉手投足和眼光流轉間的美麗優雅身段,讓我覺得非常的驚艷;而崑曲,這個聽起來優雅和似乎有點抽象不可及的劇種,似乎也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顆戲隱的種子,成為了我愛看戲的啟蒙。


  戲劇的種類很多,類型很多,所以也很容易不小心踩到地雷,但我覺得經典戲碼總不會讓人太失望,所以去年底一看到有崑曲梁祝的演出就很快的買了票。整部戲中讓我印相深刻的分別是十八相送,英台夢中和山伯完成婚禮以及最後的哭墳化蝶這三折。


  梁祝的開始是非常偶然的命運相遇,所謂千里有緣來相會,女伴男裝的祝英台要去書院求學,在路途中巧遇同窗梁山伯而決定攜此同行,並在草橋邊結拜為兄弟;在書院讀書的時光讓祝英台愛上了梁山伯,然而樸拙的山伯卻未曾察覺英台對自己的愛慕和其女兒身分。學成返鄉之際,梁山伯送祝英台離開,途中祝英台不斷暗示梁山伯其愛慕之情,如在月老廟中拉梁山伯跪下拜堂等細膩的隱喻;最後在兩人分開之際,祝英台自願替梁山伯說媒,說其家中有一小妹尚待出嫁(其實就是指祝英台自己。)約定一段時間前來提親。


  梁山伯前來提親才發現原來與自己朝夕相處多年的祝英台竟是女兒身;欣喜之既決定速速回鄉準備嫁妝前來迎娶,誰知馬文才卻早了梁山伯一步前來迎娶,得知此事的梁山伯原想帶祝英台私奔,卻在途中遭到馬文才和英台的父母攔阻而被迫分離。梁山伯知道此段感情已無法挽回,成日為情傷神,鬱鬱寡歡終致發病而亡,祝英台得知此事亦傷心欲絕,在送嫁途中經過梁山伯之墓時臨墳弔唁,終而哭墳化蝶。


  先前在學校中有看過越劇梁祝十八相送的折子戲,私心覺得越劇演的比崑曲版的好一些,感覺比較細膩且梁山伯和祝英台的互動更好一些,最讓我感動的還是夢中婚禮那一段吧,祝英台得知梁山伯病死後傷心欲絕,在廳堂準備婚嫁時睡著了,卻夢見梁山伯前來與其成親,在夢中兩人互相幫彼此套上鮮紅的嫁衣,拉著長長的紅綵帶拜堂,也完成了梁山伯和祝英台兩人的愛情,即使在現世中無法廝守,心卻也能永遠緊緊繫在一起。


  看經典戲也給我一種超越時間之感,我相信在十年前一定有人被此戲深深感動,五十,一百或兩百年前也是如此吧,感覺透過一齣戲似乎就能串起了百千代人的思緒和情感,也能連結到千千萬萬被愛所觸動的心靈,或許這\也是另一種看戲的樂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