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9日 星期三

拉歌



時間:7/12(日)
地點:雲門劇場


【走啊!走啊!走路阿我】

  週日於台北,下午雲門劇場看《拉歌》,晚上公館看五五身演出,也算是相當充實(累翻)的一天吧。
  看完《拉歌》後一直在思考什麼樣的內容可以稱得上是一個作品呢?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拉歌是個很自由率性的作品吧,一進劇場門看到舞者在台上跟著樂手唱歌,下一秒韋捷就出現在我身旁詢問是否需要帶位,被表演者帶位也是生平中第一次碰到。在表演內容上舞者由類似團康活動中切入,過程中融入大量的歌唱、獨白、留白片段,和以往常看那些經過細密編排,或不斷挑戰身體極限的舞作不同,呈現出十分即興和自由的氣氛。老實說不太像在看一齣工整的舞作,反似走進村莊或部落裡去觀察舞者原始的生活狀態或自然的肢體律動耶。

  《拉歌》做為布拉瑞揚舞團回到台東的第一個作品,肯定對於回到家鄉有許多的感觸吧,因此作品中不斷論及"回家"這件事情。其實從自己角度來看,會比較希望看到更多關於家的詮釋或妄想吧。在原民的作品中時常會談論到回家這個概念,但我總覺得這是一個十分普世的議題,每個人或多或少都須要去面對,到底哪裡是自己的家呢?自己又希望家要成為什麼樣的光景?。

  某種程度來說,我是羨慕原民的,在他們心中永遠有個美麗的故土,和可以靜禱歸屬的祖靈;而不似諾大的現代都會中,雖人群壅擠,卻感受不到生命質量和情感溫度,在燈火闌珊夜晚,眾千人型影跡,猶如一縷城市遊魂,不知道自己身處何方。或許都會就是一個讓人如此嚮往,卻又萬分疏離的地域吧。

  看完演出後咀嚼了一陣子,發現對於舞作中一個片段印象很深刻,是一位舞者用母語不斷重複說著【走啊!走啊!走路阿我】,一邊舞動前進。忘記是在節目上,還是演出最後舞者有說到舞團回到台東的第一件事情除了整理環境,也需要一步一步踏訪周遭鄰居土地,重新認識環境。而編舞也是一樣,從零開始一步一點編織,堅持下去才能熬出作品,這樣的精神也在《拉歌》最後馬拉松式的接力舞蹈中體現無疑,每位舞者跟著前方舞者的動作,雖著歌聲音樂不斷舞動,直到用盡體力才不甘停止。很多事情都是這個道理吧,都必須一步一步慢慢累積出來,不管是一支舞作,一齣戲劇,一個樂團,還是千百種亟欲追尋的目標。

  文末只想醒自己,「走啊!走啊!走路阿我」,切莫停下了腳步,只因路途踉蹌。




p.s.1  五五身表演越來越厲害啦,十分得體(喂)。期待更多新歌